支持我们
新闻动态 项目故事 英魂故事
暂厝在枣子林的815具英烈遗骸,第一次迎来了亲人的祭拜

为英烈寻亲多年,很少有这么恰巧的事。


——我想找到我的外公杨志国,他是抗战牺牲的。舅舅说,他葬在了辰溪枣子林里。


——是湖南怀化辰溪枣子林吗?这几年我们在那收殓出815具抗战英烈骸骨,有可能,其中一具就是您的外公。


一下子,寻亲的进展,顺利飞跃了一大步。


由衷希望,最后DNA的匹配结果,也能如偿所愿,让815具英烈遗骸之一成功找到家人,魂归故里。


 



 


在这七七事变85周年之际,来自浙江临海的贺琴,早已等不及要去辰溪枣子林祭拜外公了。


下午2点,日头正盛,沿着沅江水,驱车于一条窄窄的水泥路一路蜿蜒向上,在种满马尾松的小山坡旁停下来,眼前这片树林,就是枣子林。


枣子林航拍


枣子林航拍


放眼山坡,它很不起眼。


可低望脚下,震撼之至。


临着马路的土斜坡,就在离膝盖几寸远的前方,连着几个不深不浅的掘坑,曾经,还未收殓的英烈骸骨,就半暴露于此。光想象就觉触目惊心。


遍布树林的掘坑


遍布树林的掘坑


下车后贺琴也注意到了这些土坑,凝目不语,完全不像到达前那样相谈甚密。


旁人都能看出,她其实一直很激动。不管是在饭桌上,还是在车里,贺琴总拉着随行的“英魂回家”项目组人员和当地志愿者,仔细问询枣子林遗骸收殓的具体情况以及辰溪当地的抗战记忆,生怕遗漏了什么,她未曾了解造成遗憾。


寻找外公十几年,如今终于有了他的消息,贺琴倍加珍视这次寻亲之旅。


杨志国


杨志国照片


在她还只有16岁时,母亲病危,弥留之际将自己毕生的夙愿托付给女儿——“找到外公杨志国的埋葬之地。”


她当时还小,并不知道这些都意味着什么。等到中年,才渐渐明白其中的责任和使命如此之重。


她开始四处打探消息,跑了无数次的档案馆、文保所等地方,也联系了很多位可能知道她外公消息的人,费尽心力,终于让她找到了一张外公唯一的肖像照,知道了外公些许的往事,除此无它。


直到有一天,贺琴在电视上看到了孙春龙(老兵回家发起人)老师的演讲,发现孙老师所致力的公益项目正是她所求之事。


等到她辗转获得孙老师和“英魂回家”项目组的联系方式,拨通了孙老师的第一个电话,寻找外公的转机由此出现。


如此不易。


以至于决定前来枣子林祭拜外公的2个月里,贺琴每晚都睡不着,脑子里,电脑、手机上,全是关于枣子林和二战史的信息,每天一有空闲就刷刷项目组或孙春龙老师在新媒体平台发布的最新动态,艰难地熬到了来祭拜外公的这一天。


众人祭拜英烈


众人祭拜英烈


“外公,我带着我母亲的遗愿,今天来看望您了。


您为了抗日救国、民族解放,献出了自己的生命。79年了,您都在这里。我们第一次来看您,是我们做儿孙的不孝,请您原谅……”


贺琴在英烈前献花


贺琴在英烈前献花


贺琴在815具被收殓的遗骸面前,潸然泪下,企盼着其中有一具会是外公杨志国的骸骨,他能听到外孙女对他深深的悼念。


暂厝于树林帐篷里的这些骸骨,都在等待着有一天能有亲人把他们接回家,或者“正在筹建的枣子林湘殇墓园早点竣工,让外公和他所有的战友们都能体面地安葬。”


暂厝在枣子林的遗骸


暂厝在枣子林的遗骸


祭拜过后,因高温酷暑难耐,贺琴差点中暑。回到酒店缓和下来,谈到白天枣子林之行,她再次落泪。


“今天站在枣子林里,心特别疼。看到脚下遍布整座山坡的深坑,我真的太震撼了。因为一个个深坑代表一个个将士生命的逝去,这些国军也是为了抗日救国而牺牲的。”


她如此敬重从未谋面的外公,以及外公的战友们,归因于她铭记着那段英雄的历史。


 



 


贺琴的外公杨志国,浙江临海人,1907年生,1943年在对日作战中重伤不治牺牲,时年36岁。


杨志国求学时,是台州中学的高材生,后进入南京国立技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交通兵团无线电二十三分队任特务长。


自此,爱国青年走上了保家卫国的路,没有了归期。


他的整个家族,在抗战时期,共8人参军。其中5人幸存回家,3人牺牲在战场。


贺琴的舅舅杨京生,也即杨志国的儿子,后来也参加了抗美援朝。这次枣子林祭拜,86岁的杨京生因年事过高,身体抱恙,遗憾未能到场。 


一个兴旺家族,舍得将这么多的血脉送上战场,除了满门心怀民族大义,还有一个原因,是受75军军长柳际明的影响。


柳际明


柳际明


柳际明是当时有名的将领,先后率部参加过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诸役。其中以武宁、通城之役战功显著,曾对日作战九昼夜,重创敌精锐部队。


柳家与杨家世代交好,柳际明上阵杀敌,一路升任至军长,杨家的人都以他为榜样,毅然投入抗战的队伍。


“柳军长对我们家的男儿都很鼓励,很提携,大家都跟着他打仗。”


杨志国在军队是通信技术方面的人才,他的表弟是汽车连的,表哥是骑兵连的,其余弟兄在各个部队中各施所长,为抗日贡献了许多的力量。


就这样,杨志国跟随柳际明一路南征北战,江西、重庆、贵州、湖北、湖南……几乎跑遍了全国。


伴随贺琴母亲终生的气管炎,正是在她随父行军至重庆期间,因湿热的气候患上的。


这是杨志国对女儿的一份愧疚。他生前多次寻医问药,也未能将女儿的病治好。


诸多的身不由已。将在外,甚至连母亲病逝前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于是,杨志国在1935年含泪写下《哭母文》,开头泣述:“悲莫悲于死别,痛莫痛于亲丧”。


杨志国写的《哭母文》


杨志国写的《哭母文》


这篇祭文,至今还记录在杨家的族谱里。


这也是他唯一留存在世的遗物。


其余有关他的物件和与家人来往的书信,因时间和历史的原因,全都不复存在。


这次祭拜,杨京生还一再叮嘱外甥女贺琴,一定要好好找找父亲杨志国的墓碑,找到了务必带回家。


这是儿子对父亲一份渺茫的念想,枣子林内的墓碑也早已不在。


“我外公牺牲时我舅舅才5岁,他只记得部队给外公立了一块碑,墓碑的位置实在记不清了。当年一家人在辰溪生活的记忆也只有个大概。”


 



 


如果没有战争,贺琴口中的一家人,也即杨志国和他的妻子蒋小宝、一对儿女,应该是幸福美满的。


杨志国与妻子相识相守的往事,就是一段佳话。


青年的杨志国从乡下来到临海市区里求学,每天都会经过蒋家门口。


蒋家是临海的官宦大户。蒋小宝的父亲看到杨志国长得一表人才,便打定主意要让他做自己的女婿。


“我外公身高188厘米,是他们军队的美男子呢。人美心还善,对人真诚……”


贺琴每每谈到外公,都是一脸骄傲。


杨志国虽出生山村,家里却很富裕,书香门第,和蒋家门当户对。


成亲后,蒋小宝成为了一名随军家属。战争不管打到哪里,一家人都在一起。


大多数时候,杨志国在前线打仗,蒋小宝在后方抚养着一对儿女。


没仗打的时候,蒋小宝和别人打麻将,杨志国都会在旁边为自己的妻子摇扇。


后来仗打到湖南,他们来到了辰溪生活。和他们同在的,还有时任75军军长柳际明的家眷。


杨京生现在还记得,那时柳军长家住在辰溪观音洞半山腰处,杨、柳两家人往来密切。


辰溪老街


辰溪老街


“舅舅经常念叨柳军长的好,说他人很和善,一点都不摆架子。他的儿女经常和我母亲、舅舅一起玩,军长夫人有什么好吃的也会分给我母亲和舅舅吃。”


只是战争里的寻常烟火,脆弱且易消散。


那天,杨志国在战场被炮弹炸成重伤,送到枣子林重伤医院时,伤情已恶化到无法救治。


部队的人把他的妻儿接到医院,陪着他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贺琴母亲杨京荣在世时曾向她回忆,外公瞑目后,被盖上了一块白布,装进一口棺材,埋在了医院后面的山坡上,部队的人为自己的营长立了一块碑。


“过了一段时间,外婆带着儿女去扫了外公的墓,仅此一次。”


贺琴为外公杨志国祭酒


贺琴为外公杨志国祭酒


一晃而过79年,在已长满马尾松的枣子林里,杨志国英烈终于又等来了自己的外孙女来为他悼念。


 



 


这是枣子林里的英烈,第一次等来亲人的祭拜。以后,一定会有更多的后辈,为他们的英雄父辈而来。


为枣子林英烈修建的纪念碑


为枣子林英烈修建的纪念碑


贺琴同宗族的远亲徐飞,她的爷爷正是杨志国当骑兵的表哥徐汝挺,抗战牺牲于不知何处。徐飞也找了爷爷很多年。


当她听到贺琴有了外公的消息,她心里跟着一样高兴,也很羡慕。


她想找到哪怕是爷爷的一张照片,这样心里的愿望才算有一点点着落。


有贺琴在中间搭桥,“英魂回家”项目组在努力地搜寻徐汝挺英烈的信息。


辰溪枣子林湘殇墓园规划图


“我希望那些和我一样,在寻找自己战争中失散的亲人的人,坚持下去。在天之灵的英烈们,他们的坟冢和骸骨总有一天会被我们找到,我们一定要等着他们回家。”